个人所得税起征点

个人所得税起征点,这个话题一直备受广大纳税人关注,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钱包,还影响着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,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究竟是什么?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?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。

什么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?

个人所得税起征点,指的是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,允许从收入中扣除的免征额,超过起征点的部分,按照相应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,简而言之,起征点就是不用交税的收入额度。

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历史变迁

1、1980年: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

1980年9月10日,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》,该法规定,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,这是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首次设立。

个人所得税起征点

2、2006年: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1600元

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原有的800元起征点已不再适应实际情况,2006年1月1日,根据《关于修改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〉的决定》,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1600元。

3、2008年: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2000元

2008年3月1日,根据《关于修改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〉的决定》,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再次调整,由1600元提高至2000元。

个人所得税起征点

4、2011年: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3500元

2011年9月1日,根据《关于修改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〉的决定》,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,从2000元提高至3500元,此次调整,旨在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,促进社会公平。

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的意义

1、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

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,尤其是提高起征点,有助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,提高他们的可支配收入,从而改善生活。

2、促进社会公平

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,可以优化税收结构,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,在一定程度上,这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,促进社会公平。

3、调节经济运行

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,对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,在经济增长较快、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时期,适当提高起征点,可以**消费,促进经济增长,而在经济增速放缓时,适当降低起征点,可以增加财政收入,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。

4、体现国家政策导向

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,体现了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策导向,如近年来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,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,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,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国家发展成果。

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

1、计算公式

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= 月收入 - 起征点(3500元)

2、税率

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,具体如下:

(1)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,税率为3%;

(2)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,税率为10%;

(3)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,税率为20%;

(4)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,税率为25%;

(5)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,税率为30%;

(6)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,税率为35%;

(7)超过80000元的部分,税率为45%。

3、速算扣除数

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,还需要用到速算扣除数,速算扣除数是根据税率表计算出来的,用于简化计算过程,以下是各档次的速算扣除数:

(1)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,速算扣除数为0;

(2)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,速算扣除数为105;

(3)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,速算扣除数为555;

(4)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,速算扣除数为1005;

(5)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,速算扣除数为2755;

(6)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,速算扣除数为5505;

(7)超过80000元的部分,速算扣除数为13505。

通过以上介绍,相信大家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,关系到国家税收政策的完善和民生福祉,在今后的日子里,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否还会调整,我们将密切关注。